关于特需儿童上课的那些事
发布时间:2025-04-14 来源:儿童康复科
家长1:我的孩子怎么只听某一位老师的话,不听其他老师和家长的话?或者只听妈妈的话不听爸爸的话等?
家长2:我们家孩子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不愿意分享食物及玩具,甚至还会推别的小朋友,或抢人家东西,小朋友们也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了。
家长3:我们家孩子个训课表现挺好的,什么都会,但是在社区、游乐场和幼儿园时就不会了,只能自己玩自己的。
家长4:我在家不知道怎样陪孩子玩,无从下手。
……
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儿童康复科常常会听到特需儿童家长们的困惑,针对上述问题,该科的小组课能通过学习群体如何观察、思考、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特需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信、发展能力,最终实现社会融合与个人身心健康。
一、为什么要上小组课
个训课通常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节奏较快,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和特定技能的训练。而小组课则是在集体环境中进行,更侧重于:
1、技能泛化/灵活运用:将个训课中学到的技能在集体环境中应用和巩固,比如有的孩子个训课会的知识,换了环境和老师就不会了。因为和个训课相比,在多人环境中,干扰变多了,老师离孩子距离变远了,不同的老师语气语调也不一样了,对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时间变少了,孩子们等待的时间也更长了,所以孩子需要更加专注倾听老师指令或同伴发言等,锻炼听觉处理和注意力分配能力。
2、集体指令执行:如"全体起立"、"男生/女生回答"、"从左到右依次报数"、"请举手回答"等需要多人配合或等待的指令。
3、社交互动:培养竞争意识、合作能力、轮流、等待和共同关注等集体环境中特有的技能。
4、融合/熟悉幼儿园或学校的活动:融入社会的轨迹是个训课→小组课→集体课→家庭→社会,这几个过程相互促进和交叉,不容置疑的是,小组课是孩子走向康复,回归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环节。在小组课中巩固规则意识,提前熟悉课堂常规(如排队、举手等),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集体环境,为孩子能顺利、独立入园或上学做好准备。
5、减少特殊儿童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小组课轻松愉快,形式多样,融合了语言、认知、音乐、运动、艺术、绘本、嬉戏打闹等多种形式的游戏,孩子的参与度更高,不仅能够充分体验玩中学的乐趣,而且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更容易发展出健康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其次,融入小群体可减少儿童的孤独感,还有部分孩子在小组课中,问题行为(如刻板动作)可能因注意力转移而减少。
6、环境的多样性更有利于大脑的发展,而不是单一的优势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在儿童早期,大脑具有丰富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往更强发展,而是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会为将来的选择性发展提供更好的神经土壤,例如有的孩子通过上艺术小组课发掘出了剪纸、音乐和美术等才能。
7、儿童能够自然地获得肌肉协调与动作练习,使肌肉松弛到达舒解压力的目的,视觉、听觉、粗大、精细和本体前庭觉等感觉统合功能也能在自然快乐的游戏中得到训练。
8、提升共同关注和向榜样模仿的能力:特殊儿童可能更易模仿同伴而非成人,例如通过观察其他孩子如何正确使用教具和习得适当行为等。因此通过上小组课可以建立眼神在集体课堂上的学习功能、提升自然环境下以同伴为榜样的模仿能力、提升儿童的基础游戏能力、学会对同伴产生兴趣,能够维持住社交动机。我们不可能教会孩子所有的技能,而是要帮助孩子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出来,提升他们向当今社会主流群体模仿学习的能力。
小组课如同一个"能力水桶",将言语、认知、情绪、行为等各领域能力综合运用,通过不断"注水"和"补短板"促进全面发展。这里要强调的是,参与即是康复训练的目标,也是干预的方法,也就是先让小朋友参与到小组环境中来,不要光训练单项的能力,更不能总想着等所有能力都具备了再上小组课。很多孤独症谱系障碍孩子记忆力很好,经过训练能回答教授过的内容,但请注意有可能是死记硬背出来的,并不会在小组课中运用出来,也很难发展出评论、分享和描述的能力。
二、小组课的种类与形式
(一)种类:
1.音乐小组课:音乐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效应,可促进大脑发育和功能改善。
2.游戏小组课:包括心理沙盘游戏等形式,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3.认知小组课:将抽象的知识融入集体互动中去学习。
4.语言小组课:注重集体环境中的语言交流与表达。
5、社交小组课:根据儿童所处的社交阶段进行分组,从而针对性的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和恰当的社交方式。
(二)形式:
小组课的形式分为亲子同训、影子老师和独立上课等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孩子和家长、孩子和老师、孩子和比他大的孩子以及孩子和同龄人之间的社交互动。特别是家长,经过亲子同训后,在家里也能更好的以游戏为导向做好家庭康复。
三、哪些孩子需要上小组课
特需儿童的康复和教育正从“单一干预”转向“全面发展”,但日常干预常怱视小组课和集体课对孩子社交、规则适应及技能泛化的作用。小组课刚好能弥补个体训练的局限,满足社交和融合教育需求,与个训课相比,它更注重能力的综合运用和真实场景的模拟,是儿童从康复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能力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历练和积累出来的,小组课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历练和积累的理想环境。
儿童康复科开展的“小组课堂”以行为疗法作为干预手段,以社交沟通作为干预的核心目标,同时兼顾情绪、认知、语言、游戏技能和生活自理等方面发展,让特殊儿童在自然情境下使用恰当的沟通方式,解决日常生活的社会活动障碍问题,帮助其建立集体意识和规则,让他们在玩乐中轻松学习到各种知识和技能。(文:王美玲)